研发效能高端训练营:协同、工程与创新的艺术

研发效能高端训练营:协同、工程与创新的艺术

授课讲师:洪永潮

背景图

价格:联系客服报价

1 2 3 4 5

课程详情

讲师资历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公司高层:业务负责人、CTO、技术总监、产品负责人、架构师等
授课方式 内训
课程背景
课程背景: 在VUCA时代,企业持续成功依赖于快速、高质量地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研发效能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本课程深度解析国内大厂在多年实践中沉淀出的研发效能三大实践框架: 第一大实践:协作与需求实践(解决“做对的事”) 第二大实践:工程与技术实践(解决“把事情做对”) 第三大实践:业务创新实践(解决“高效地做对的事”)。 课程旨在系统性地解决团队在需求管理、技术交付和业务探索中面临的协同混乱、质量低下、反馈迟缓等核心痛点。通过理论、案例与工作坊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一套可落地的、端到端的研发效能提升体系。
课程目标
课程收益: ● 体系化的认知:建立对研发效能核心挑战及研发效能方法论的完整认知框架 ● 掌握协同之术:学会业务驱动、产品导向的协同方法,掌握以终为始的需求分析工具 ● 精通工程之道:理解领域驱动的设计精髓,掌握聚合研发资产、搭建持续交付能力的关键实践 ● 洞察创新之法:学习如何设定合理目标、高效交付验证并加速反馈循环,提升业务创新成功率 ● 落地度量之器:掌握精益度量体系,为团队效能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并规划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
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第一天:聚焦“协同”与“工程” 开场破冰:问题讨论与解决方案需求 第一讲:研发效能的基本框架 一、研发效能的挑战与核心问题 问题1:研发效能改进的目标与阻碍问题 问题2:走向业务成功过程的问题 问题3:三个“最”问题-最小化浪费、可持续的提升、最大化用户价值 二、研发效能提升的方法体系 1. 当我们谈论研发效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谈论目标驱动的分层协作 2)谈论从简单的业务和产品到复杂的业务和产品 3)谈论业务层,产品层和技术层的基本单元 4)谈论价值驱动的全链路数字运营 2. 效能提升的方法体系 1)三大领域:协作、工程与创新 2)八大实践:业务、产品、需求、持续发布、工程、架构、度量、创新 第二讲:协作与需求的实践 一、业务驱动的组织协作 ——组织视角 vs 用户视角 1. 资源效率 vs 流动效率 1)最大化资源的使用率 2)最大化流动单元的流动速度 3)资源效率与流动效率的对比 2. 提升研发效能的关键:流动效率 利特尔法则:越小的批量,越短的周期 1)不要做路灯下的醉汉:不要只看光能照到的地方 3)让光照亮关键所在:要看到端到端的价值交付 ——业务需求是流动的基本单元 3. 业务驱动的协作模式 1)两个导向结合:“业务和目标导向”与“技术和工程导向” 2)三个高效协同:业务、产品、技术 3)两个关注:速度的、内建质量 二、产品导向的团队交付 共识:组织的结构与系统的结构的关系 1. 产品导向的交付模式 对比:项目导向和产品导向交付模式 ——两个转变: 1)项目导向→产品导向 2)明确分工的特性团队→无差别的特性团队 2. 业务驱动与产品导向的结合 1)融合:业务、产品和技术的融合 2)关键:建立以业务目标为反馈的闭环 三、以终为始的需求分析和设计 1. 需求沟通的常见问题 问题1:从“垃圾进垃圾出”到“以终为始”的转变 需求说明小游戏:产品经理与开发人员的需求传递 问题2:知识的诅咒与拷贝走样 2. 以终为始的需求结构 1)明确的业务目标,明确的业务流程 2)明确的产品功能,明确的验收标准 3)清晰的需求结构 3. 用事件风暴来探索业务 1)确定目标和终态事件 2)以终为始构建完整的事件流 3)挑战和调整事件流并补充分支流程 4)添加用户和操作 案例演练1:基于目标和业务事件-分析业务流程 案例演练2:基于业务流程拆分-定义产品需求 案例演练3:快速定义和规划MVP 4. 优化业务流程 事项1: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事项2:路径优化与重构 事项3:局部优化vs全局优化 5. 实例化需求 1)Who:谁参与需求工作坊 2)When:在什么时候分析和澄清 3)How:如何分析与澄清 6. 实例化需求的操作步骤 步骤1:确定功能的背景和设计目标 步骤2:画出用户操作流程 步骤3:澄清业务规则 步骤4:挑战操作流程和规则 案例演练:用实例化的方式对需求进行澄清 第二天:深化“工程”与“创新”,并落地“度量” 第一讲:工程和技术实践 一、领域驱动的架构和实现 1. 从事件风暴到领域模型 1)同步产出:从事件风暴的输出同步产出领域模型 2)构建能力:划分子域并在子域上构建业务能力 2. 领域模型的演进:基于社区的共享出行服务 演进方向:从极简业务到复杂业务的演进 二、聚合研发资产并有效管理工程活动,连接工程和业务以建设持续发布能力 1. 建立产研数字化模型 ——持续优化工程和技术实践,提升业务响应能力是产研团队的核心目标 2. 明确“应用与变更” 1)应用是能独立、稳定、高效地提供业务价值的研发和运维的最小单元 2)变更是对应用的一次特性改变,它连接了工程与业务 3. 构建持续发布能力 1)敏态:按应用部署,按需求发布 2)稳态:按应用开发,按产品集成,按版本发布 ——4步从稳态到敏态的平滑过渡 4. 内部质量vs 外部质量 1)内部质量更关注过程 2)外部质量更关注结果 第二讲:业务创新实践 一、合理的业务规划和目标设定 1. 如何识别和确定产品或业务的目标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人们要的不是产品或功能,而是结果 1)用户目标的3个层次:功能性、情感性和社会性 2)用户目标的1个特性:相对稳定,解决方案随着技术条件会变化 2. 如何确定业务和产品的目标 1)OKR:我想去哪里?我如何知道正朝着目标迈进? 2)AARRR模型:是用户发展的自然顺序而不是“业务增长”的发力顺序 3)三大引擎的顺序:黏性引擎、付费引擎和病毒引擎 4)三个目标的关系:用户目标、业务目标和技术团队目标 二、高效的业务交付和探索,加速有效反馈和调整循环 1. 高效的业务交付和探索 1)黄金圈法则:Why-How-What 2)影响地图:改变或影响用户的行为,从而实现业务目标 案例分享:反复推敲和积极挑战正向和逆向的影响地图 ——需求规划、设计和澄清 2. 加速有效反馈和调整循环 步骤1:识别和聚焦用户目标 步骤2:适配阶段的业务目标和策略 步骤3:加速业务探索 步骤4:数据分析和调整循环 第三讲:度量和落地实施 一、精益度量与敏捷转型路径 1. 度量与改进 要点1:不能度量就不能管理、改进 要点2:当一个度量成为目标,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度量 要点3:要指标,更要目标 2. 效能洞察的目标 目标1:保障执行+改进效能 目标2:了解过去和现状,改变未来 目标3:质量保障和改进场景 目标4:度量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二、从方法到落地 要点1:从现状到业务敏捷 要点2:从现象分析影响和根因并找出解决方案 要点3:以周期时间倒逼深层次的改进 要点4:从度量的产品交付团队落地到连接业务到产品交付团队的规模化实施 行动规划:制定个人/团队的改进 backlog 课程回顾与总结
课程案例

现在就让线上线下混合式营销搭建起来,驱动业绩增长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
关注公众号
课师宝公众号
课师宝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